湖北襄阳:“新能源汽车之都”强势崛起
今年前8个月,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位居湖北省同行业第一位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对此,湖北省委、襄阳市委李乐成表示。21世纪初,在我国燃油汽车尚未普及时,襄阳农民发明家曹青山等人开始研发新能源电动汽车。2003年,曹青山成功改装两台电动轿车。“时代已经超越了那个阶段,但我们仍然记得这些先驱者的贡献。”襄阳市政协原陈洪基介绍说,当时财政并不宽裕,但每年仍挤出数百万元资金加以扶持。2009年,东风旅行车公司首批15台商品化纯电动客车在襄阳下线。迄今,该款示范运营客车已累计安全运行逾500万公里,最早投入运行的单车里程突破10万公里,单车每公里耗电0.82度,居国内领先水平。“今年前8个月,东旅客车产量3000多台,销往全国各地。”襄阳高新区党工委曾进生介绍说,东风电动乘用车生产基地已确定放在襄阳。“凡是东风公司的事,市里没有不尽心尽力的。”襄阳市汽车产业办公室主任王燮耀说,按照优先提供规划和土地、量身定做政策、配置优质资源,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四大原则,多年如一日做好服务。一批批先行者的带动,促进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年底,年产整车20万辆的美洋新能源汽车项目开工;2016年,东风俊风ER30乘用车在襄阳高新区下线;今年年初,广东猛狮科技携88亿资本“抢滩”襄阳。德纳车桥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崭新的车桥鳞次栉比排列,工人们正忙着装配。“前8个月产量近40万根,同比增长超四成。”公司董事会秘书胡涛介绍说。在传统商用车桥的基础上,德纳车桥进军新能源车桥并完成产业化。今年前8个月,德纳新能源车桥产量5万多根,远销全国各地。不仅是德纳车桥,2015年,骆驼集团收购襄阳宇清传动科技公司,并募资20亿元并购湖北三俊电池,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去年7月,该企业一期规划10亿瓦时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投产。一大批传统企业纷纷转型发展。云康动力由传统的燃气发动机控制系统向新能源电机控制系统转型;江山重工由传统专用车向新能源专用车转型;航力机电由传统发电机向新能源电机转型“每年技改投资近千亿元。”襄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廖有泉介绍说,在百亿汉江产业基金等金融杠杆的撬动下,一大批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迅速补齐了产业链条。在襄阳高新区湖北首信质量检测技术公司的检测园内,骆驼集团的新型电池正在接受高低温能量和容量测试,该平台是目前华中地区惟一的动力电池检测平台。“已形成覆盖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在内的全产业形态。”王燮耀介绍说,襄阳市共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近50家,即将形成38万辆整车及150亿瓦时动力电池产能,位居全国前列。10月9日上午,襄阳环城南路居民刘笙青开着电动汽车到南湖宾馆充电。“买车花了6万多,一天开销只要几块钱。”刘笙青说。去年以来,襄阳中心城区开始广泛建造充电设施。到2020年,襄阳市共将建设各类新能源汽车充电站70多座,充电桩5425个。“关键是要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适应力。”陈洪基介绍说,襄阳市一直坚持开放思维,大力建设配套服务系统,鼓励在公交、环卫、物流、巡逻等领域应用,并在出租车、公务车等领域探索运营新模式。近年,该市累计争取中央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20亿元,兑现市级财政补贴资金3.95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仅去年,就推广新能源汽车4283辆。今年9月,鄂西北首家共享汽车服务平台“橘子租车”在襄阳上线,将在湖北省汉江流域城市投放新能源汽车5000辆。近期,骆驼集团发布公告称,斥资入股克罗地亚两家高新技术企业。据悉,这两家企业的电动汽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上半年襄阳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3倍,预计年底整车产能突破10万辆大关。”王燮耀信心满满,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襄阳又一千亿产业。(夏永辉 杨戈 李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