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逆行而上的勇士 守护平安的英雄

未分类 05-07 阅读:12 评论:0

  庚子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区急诊ICU副主任王继锋,毫不犹豫地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17年前,她还参与过抗击非典的战斗。

  抗疫期间,王继锋先是参加发热门诊的会诊、普通隔离病区危重患者的查房抢救,后来全面负责隔离重症区的抢救工作。她基本吃住在科室,时刻关注着每一位危重患者,一天休息不到6个小时。

  在抢救工作中,许多操作她亲力亲为,气管插管、有创穿刺……从开始收治第一位新冠危重患者到最后撤区,她一天都没休息过。

  王继锋的丈夫负责紫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疫情防控工作,夫妻俩把临近高考的女儿托付给年近八十的父母。自1月22日起,王继锋持续战疫79天,从无怨言。

  2月10日,婆婆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王继锋,开头是“要爱惜身体做好防护”,结尾是“请立即投入战斗吧”。因抗疫表现突出,2020年,王继锋先后被襄阳市妇联、湖北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标兵”“荆楚时代女性榜——战疫玫瑰”等称号。(龚波 陈文 曲慧 朱月皎)

  1月23日(腊月二十九),襄阳市中医医院惠民院区隔离病房完成改造。刘朝霞紧急调配护理人员,组织紧急培训,落实防护措施……

  随着疫情的发展,惠民院区隔离病房床位紧张。医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将皮肤科、针灸科、眼科病区改造为隔离病房。

  接到指令的刘朝霞立即行动,调配人员、筹备物资、整理病区、开展培训……她急促的脚步声回响在医院的每个角落。

  1月31日凌晨,三个科室改造完成,24小时收治病人。随后,刘朝霞和同事们又一起完成了肝胆病科的隔离病区改造。

  刘朝霞既要协调设备科保障一线物资供应,又要把好感控关,还要做好一线的公休、食宿安排,方方面面,事无巨细。

  为了保障一线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刘朝霞实行弹性排班,改日常的三班倒为四班倒,一天一班6个小时,既保证了救治、护理质量,又使得到充分休息。刘朝霞告诉姐妹们,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有任何情况随时拨打她的电话。(康健 李丽 邱睿 赵玲)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刘树峰迎难而上,牵头设立医院首个隔离病区,担任病区主任兼临时党支部。“早一分钟建起防线,阻击疫情就多一分主动。”刘树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从隔离病区改造、组建救治团队、起草救治流程、讨论救治方案到收治第一位患者,他和团队仅用了一天的时间。“最危险的事我来做!”为保证同事们的安全,刘树峰不顾个人安危,从进病区第一天开始就主动承担了病区主要高风险工作——取咽拭子。他还坚持每天进入隔离病房查房。

  他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患者,注重患者的病情和心理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医师团队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理念落实到每一位患者。他们共同制订治疗方案,做到“一人一方案”,使病区的中药使用率达到100%。

  刘树峰说,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战场上,医护人员一个温暖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传递的都是信心和力量。(沈斌 赵妍玉珠 邱睿 赵玲)

  在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冠病区重症监护病房奋战了一个月,医院原本安排他好好休整,何磊却请命支援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疫情发生后,面对不断增多的疑似病人,大年三十晚上,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连夜开始改建第四个隔离病区,并向全院发出倡议书,号召医务人员支援一线。看到倡议书,何磊第一时间报名。1月27日,何磊接到任务,医院要用2天时间把老院区ICU病房改建成重症监护病房。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是维修工,又是培训师,每天工作都在20小时左右。

  一个月后,医院安排第一批医护人员集体休整,想着终于快见到家人了,他打心眼里高兴。但得知枣阳的重症病人即将转往襄阳市区继续治疗,并且需要枣阳的医生支援时,他又一次主动请缨。

  当晚,何磊做了两个决定:一是正式向党组织提出申请;二是回去看看家人。回到小区,他站在楼下,妻子抱着孩子贴着窗口,他远远地看了一眼就走了。

  2月28日,一批危重患者被转往襄阳市区治疗。其中,周阿姨的状态最差,一刻也离不开呼吸机。何磊守着周阿姨,不停地调整治疗方案。医院发给医护人员的零食、水果他都分给了周阿姨。一次次鼓励,一次次安慰,一次次治疗,周阿姨的病情开始好转,直至康复出院。(马国伟 彭艺唯)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寇强勇所在的襄州区人民医院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寇强勇被任命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还负责全院的医疗救治和院感防控工作。随着我市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他被任命为襄州区医疗救治组副组长。

  每天上午,寇强勇及时学习上级抗疫指示精神和技术指导手册,收集医院防控情况,分析形势,对医院一线救治情况日清日查;下午,召开医疗救助组专题会,了解发热门诊、留观病区、疑似病区、确诊病区的病例转运与救治情况,并组织对疑难、重症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晚上,收集、分析疫情,上报各级指挥部,根据疫情新情况为防控专班提出建议,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两个多月没回家。

  襄州区人民医院累计接诊、排除发热患者5000余人,留观治疗患者370人。其中,累计治疗确诊患者105人,治愈出院96人,治愈率达91.4%,未出现一例死亡病例,未发生一例医务人员感染。(周一煊 王艳萍)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后,宦吉飞主动请战,第一时间加入襄阳市消防救援支队“119党员突击队”。

  2月29日21时50分,120调度,一名脑梗塞病人因病情恶化危在旦夕,需要及时转运。宦吉飞迅速带领“119党员突击队”前往救助。见病人无法行动,又遇电梯出现故障,他立即穿上防护服,抱着病人上下二十余层楼,累得几近虚脱。根本来不及休息的他,接到下一个转运任务后,连夜驱车200余公里,转运6次,直至次日凌晨5时才返回营地。

  接到将17名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血样送到十堰检测的任务后,3月4日一大早,宦吉飞带领突击队员将17名患者送到医院抽血,然后驾车护送携带血样的医护人员,仅用两个小时,就将血样顺利送到十堰国药东风总医院。

  疫情期间,宦吉飞多次到高风险地区,参与人员和物资转运80余次,足迹遍布6个地级市、7个区县、23个乡镇,行程6000余公里,累计搬运物资382.5吨。(贵钢 刘洋 肖梦阳)

  一支由赵军成带队、4名民警辅警组成的抗疫突击队很快成立。1月25日上午,抗疫突击队正式进驻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隔离病区。

  隔离病区是情况最复杂、最危险的医院核心区域,患者集中、情况多样,一旦失管失控可能造成医务人员感染,甚至引发疫情扩散风险,赵军成深知责任重大。他和4名突击队员面对鲜艳的党旗立下誓言:“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不退,我们不撤。”

  为安慰患者,解除家属的后顾之忧,赵军成精心制作了《民警致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一封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防疫知识和政策法规,在院区张贴、向病房发放。为了确保医院疫情防控无死角,赵军成结合实际情况,与院方建立警医联勤机制,制定“三定三圈三联动”安保措施,构筑“1、3、5分钟”快速反应处置严密防线。

  为了全身心投入战疫,赵军成将70多岁的老母亲和10岁的儿子交给妻子照料,连续77天吃住在院区。77天里,他和队友共处置警情60余起,排除涉疫安全隐患23处,完成了所驻守的隔离病区的安保任务。(侯军 杜忠华 孙修廷)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新冠肺炎疫情在襄阳严重起来,也是从这天开始,襄阳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席记者王亚雯投入到紧张的采访中,这距离她做完心脏手术仅2个月。但疫情就是命令,她毅然投入到一线采访中。

  周边的同事、家人都劝她休息,但王亚雯说:“新闻记者就是要到一线去,手中的笔就是武器,绝不能当逃兵。”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拼命,深入疫情重点防控小区,因为疫情初期防护物资紧缺,王亚雯只能用塑料袋包裹机器,用雨衣当防护衣;到医院隔离区采访,王亚雯与病毒仅仅隔了一层防护衣;到农贸市场,人员流动性大,王亚雯就多戴一层口罩。由于每天奔波在外,王亚雯担心将病毒带回家里,她将5岁的女儿送到自己父母家。

  让跑赢谣言,用“了解”消除“误解”,从1月底到4月初,2个多月的时间里,王亚雯共采访、编发70多篇新闻报道。3月底,援襄医疗队返程,王亚雯再次进入隔离点,采访了出院病人彭矗,报道中彭矗在阳台上的深情呼喊,让有情有义的襄阳城留在了援襄医疗队的心中。

  以前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王亚雯总是缺席的那个。今年过年,疫情发生,所有人都待在家里,王亚雯依然是缺席的那个。但王亚雯认为,一切的付出都很值得。(彭艺唯)

  作为一名出租车驾驶员,疫情期间,他不惧生死、逆向而行,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一名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他也是一名退伍军人,用几十个日夜的坚守践行了“若有战,召必回”的诺言,他就是38岁的党员程松松。

  年初,新冠疫情暴发,转运疑似患者的急救车运力吃紧,程松松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积极请战。由于他刚做完脑部手术,出现凝血功能受损的后遗症,若皮肤被划破,很可能危及生命,但程松松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带领19名出租车驾驶员成立突击队,从1月24日起,在急救站全天待命,协助120急救中心转运疑似患者。

  术后服用的药物有导致尿频的副作用,在转运患者时,为节约防护服,程松松每天尽量少喝水,减少吃饭次数,一个月下来瘦了十斤。承担转运任务,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程松松每天运送完疑似患者,做好车辆和个人消毒程序后常常已是深夜。

  52天里,程松松带领19名出租车驾驶员,累计转运疑似患者884人,其个人累计转运76人,实现“病人零交叉感染、突击队员零感染”。(赵明星 王艳萍)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党员襄阳市樊城区中原街道董家台社区、居委会主任

  1月24日,大年三十,唐玉敏接到紧急通知,立即停止休假,社区全员上班。1月25日,新年第一天,从早上7点开始,唐玉敏和她的“战友们”一起,入户摸底排查情况,直到次日凌晨2点半。“要让居民知道防疫重要性,宣传必须跟上。”唐玉敏想到利用大喇叭。从这天开始,董家台社区回荡着大喇叭洪亮的声音。“大喇叭老唐”,成了疫情期间社区居民对唐玉敏的亲切称呼。

  疫情防控期间,唐玉敏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共为辖区居民配送大米5万斤、面粉2万斤、面条1.5万斤、鸡蛋15万枚、牛奶500提、酸奶700提、食用油220壶、蔬菜3.5万斤、惠民蔬菜2350包,为居民们节约开支20余万元。

  为感激唐玉敏,董家台社区的居民们编出了顺口溜:“董台社区顶呱呱,听我来把他们夸,疫情面前咱不怕,社区帮咱想办法,宣传代购样样抓,蔬果米面送到家,社区领导像妈妈,居民个个乐开花。”“居委会唐妈”,成了社区居民对唐玉敏的又一个亲切称呼。(丁涛 王晶晶 韩秀嫣 李天一 周芷璇)

  1月30日下午,襄阳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食品药品检验部胡媛突然接到单位通知,晚上要开紧急会议。

  当晚,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动员大会上,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主任王迪向同事们介绍了抗疫形势。想起已经在医院ICU奋战的姐姐,想起那些奋不顾身驰援武汉的战士,胡媛觉得一股热血在胸腔激荡。

  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此前从未做过此类高风险的病毒检测,中心虽有PCR实验室,但并未正式投入使用。当时面临不懂技术、没有专业指导、缺乏检测人员、缺少防护物资等难题。

  1月31日,胡媛与同事去市中心医院学习,初步了解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防护及操作。随后,福建援襄专家团队来到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指导筹建实验室。

  2月2日晚,在一切准备妥当后,业务部送来了10个样本,核酸检测工作正式启动。考虑到是首次接收样本,胡媛主动要求与两位专家一起进入“污染”最严重、最危险的核心区。

  胡媛是一位哺乳期的妈妈,女儿刚满周岁,还没有断奶。在抗疫一线工作,感染病毒的风险非常大,她只能含着泪,狠下心来给孩子断奶。

  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在全省率先启动对密切接触者的核酸筛查限期清零工作;四个多月的坚守,以100%的合格率完成检测样本超过6万人(份),为襄阳市疫情防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彭艺唯)

  从1月22日检出我市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创新检测流程、优化检测批次,不断提高检测效率,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从最初180人份/天提升到1300人份/天,累计检测病毒核酸标本10万人份。

  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投入60余名流行病学调查员,克服调查对象数量多、地点分散等实际困难,在接到病例报告2小时内,分赴隔离病房开展调查,掌握病例发病情况、流行病暴露史、接触史等相关信息,并充分借助大数据力量,追踪病例活动轨迹、查找密切接触者,分析审核疑似、确诊病例4596例,处置疫情预警近3000起,开展流行病学调查5000人,确定密切接触者8000余人,制作疫情分析报告(图)和病例统计分析表千余份,精准实现疫情可追溯、可预测、可视化。

  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指导)基层消毒人员近2700人次,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居住场所2000余家140余万平方米、一般场所4.3万余家1亿多平方米开展消毒或者进行消毒指导,实现新增病例居住场所消毒日清日结;为福利院、养老院、精神卫生机构等55家特定场所和工业企业、商超、机场、火车站等651家重点场所提供疫情防控技术培训指导,帮助排查、整改薄弱环节;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开发“新冠肺炎疫情群防群控平台”,填补省内互联网+发热病人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等智能化疫情防控空白;设计、制作、发放《新冠肺炎防控手册》《襄阳市工业企业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指南》等疫情防控健康教育资料32.45万余份。(吴朝俣 王怡雯)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襄阳市中心医院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证了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筑起了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坚固防线。

  疫情发生后,医院党委组建疫情防控工作管理专班和25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及时分析疫情变化,研究部署防控策略,仅用一天时间就紧急开放3个发热门诊,3天内建成24个发热病区,将2家宾馆改建成医疗救治点,改造东津院区2号楼380间病房,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为凝聚起抗疫最大合力,医院党委在发热门诊和发热病房组建了5个抗疫临时党支部,通过临时党支部把来自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凝聚在一起。广大党员干部带领来自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承担起三个院区的发热门诊、24个发热病区、重症ICU病房的工作任务,完成全市首例ECMO下操作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和首例ECMO更换肺膜,成功实施了全市第一例康复患者血浆治疗,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襄阳市中心医院的广大党员报名在前、引领在前、战斗在前,坚守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在他们的感召下,医院党委收到90余封来自战疫一线人被批准发展为预备党员。(姚敏 彭艺唯)

  在今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襄城区庞公街道闸口社区党委严格按照上级疫情防控指示精神,认真组织辖区老党员、在职“双报到”党员、志愿者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全体“参战”将士用责任和担当,共同筑起守护居民生命健康的铜墙铁壁。

  因辖区19个小区有16个是老旧小区,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社区党委及时与老旧小区原有的8个庭院党支部对接,掌握第一手情况后,迅速将197名“双报到”党员与庭院党支部的75名老党员组织起来,采用“双报到”党员+庭院老党员+网格员的模式,分成体温排查、物资配送、特困帮扶、公共消杀、政策宣传、卡点值守等6个小组,全部下沉到防控一线个防控卡点,对社区内所有小区实行封闭管理。

  疫情期间,闸口社区党员志愿者每天体温排查4448人次,参加社区防疫志愿服务活动累计达80064人次,为辖区2420户居民免费配送蔬菜共14.5吨,党员包保辖区82户困难群体。自临时党支部成立后,社区无一例新增及确诊病例。

  大事难事看担当,危难之处见精神。在艰苦的战疫时刻,社区党组织勇当先锋,敢打头阵,在重大考验面前站得出、扛得住、过得硬,成为基层战疫的“压舱石”、社区群众的“主心骨”。(曾 贵夏敏 徐勇)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的85人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28个集体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其中,位于襄阳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一医院感染科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感染科主任江宗群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1998年从武汉大学医疗系毕业后,江宗群被特招入伍,成为一名军医。“自打进入感染科,便再没离开过。”作为一名在感染科战斗了22年的老兵,江宗群经历过非典、甲流、禽流感、霍乱等大大小小的疫情考验,而这一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明知病毒凶险,她依然向险而行。

  危重抢救、病例审核、救治把关、感染控制、专家会诊……抗击疫情的两个多月里,江宗群吃住在医院,凌晨一两点,科室里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当时,她的儿子即将面临中考,作为母亲,在孩子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不能陪伴、照顾,江宗群内心满是遗憾和愧疚。但生命重于泰山,使命高于一切,作为感染科的带头人、排头兵,她凭着多年的重大传染病防护和治疗经验,在隔离病区与“死神”抢人,与“病毒”赛跑。

  江宗群说,作为感染科的医务工作者,未来她可能会面临很多不可预知的危险,但不管考验再大,她都会带领团队,守护民众的健康。(周飞 刘怡 朱月皎 赵玲)

  疫情期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一医院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军队定点医院之一,该院感染科最早投入战斗,科室的15名医护人员以病区为战场,用生命践行使命。

  该院感染科成立于1968年,经历过非典、麻疹、腺病毒等大大小小无数次疫情的磨炼,在传染病的防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今年抗疫初期,感染科主任江宗群加入医院防控新冠肺炎专家组,组织诊疗培训,为医院人员配备、物资储备提供专业的意见,反复推敲制订发热患者诊疗方案;抗疫攻坚期,感染科医疗组奔赴医院的各个科室,排查疑似患者,不分昼夜地参与全院病例会诊;深入病房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多次使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疫情防控和患者诊治工作千头万绪,大到危重患者的治疗用药的调整,小到每一个门把手的消毒。抗击疫情,考验的是经验和技术水平,更是一个团队的责任担当。感染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抓各项制度的落实作为重中之重,即使消毒机器不够用,也不能缩短消毒时间;即使人员紧张疲惫,也不能简化穿脱防护装备的流程;即使有既往传染病的诊治经验,也要挤时间学习新的诊疗方案。党员带头,大家齐心,确保了医疗安全、团队安全。

  疫情期间,感染科全体医务人员克服种种困难,无一人缺席,在战疫中展现出了医者的担当和勇敢。(周飞 刘怡 朱月皎 赵玲)

标签:襄阳租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