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不仅要叩响家门更要叩响心门

未分类 02-21 阅读:42 评论:0

  正面情绪来自一位老师:浙江宁波职教中心的班主任徐剑军,在春节期间,奔赴四川凉山州越西县,48小时内走访了12户学生的家,一句“千里家访不容易,所以要尽可能多走几户”,得到网友夸赞。

  反面情绪源自许多家长:春季学期开学前,上海“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家长各种理由拒绝”的话题登上热搜;浙江家长发起网上投票,投票给“不愿教师入户家访”的家长超总票数八成;有网友留言,当孩子时被家访“支配”,当家长了还被家访“支配”。

  2023年4月,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卢屋村“童心港湾”,“童伴妈妈”和留守儿童谈心。记者 万象 摄/新华社

  眼下的一些家访变了味,不仅没有促进家校沟通、达到教育目的,反而可能损害教育成色、动摇教育公平。这些走偏的家访,主要有以下表现:

  家访似乎越来越短了。一些家长发现,老师来家里只是拍照确认家庭环境、核对家长姓名工作、通知学生在校情况,并没有安排时间替家长解答教育疑惑。说是家访,实际是签到打卡走过场的“访家”。

  也有老师喜欢“电子家访”。虽然省时省力,但把师生促膝对话的机会框进了冰冷的屏幕里,不仅让家校沟通多了隔阂,少了真诚,老师也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教育实效寥寥。

  孩子怕家访,家长烦家访,很大程度源于家访欠缺温度。一些学校组织的家访中,推心置腹的沟通较少,围绕成绩的念叨却多,最终还可能导致家长老师互不理解,学生两头都受批评的教育困境。

  围绕成绩开展家访,还容易走极端,异化为“告状式”家访、“报喜式”家访,使得老师把过多精力用在走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上,忽略成绩中等的学生。

  家访本意在关注孩子,但部分家长与个别老师,却热衷于为家访套上社会的社交皮囊,借由家访打探对方背景,方便资源交换。

  这类家访也滋养着摆阔、打点的歪风邪气。打开社交平台,就能找到“如何体面接送老师”“如何让老师收下伴手礼”等讨论,甚至有家长租车借房完成家访,只为让老师高看一眼,对其子女倾斜资源。也有个别老师,把有限的家访资源,优先分配给那些联系密切、在家委会里表现积极的家长,带来教育不公。

  许多家长不是拒绝家校合作,而是反感家访没有边界,给家校双方增添负担。如,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许多家长不得不打乱工作生活安排,专程在家准备。有家长“自嘲”,家访是最好的“全屋美颜”,房子第一次被收拾得像是“样板间”。

  老师也饱受家访形式主义之苦。一些老师需要为学校宣传提供素材,在家访中不得不处处留痕,还要完成访前访后多种表格,没有心力去潜心分析孩子的成长环境。

  2024年2月6日,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张桂梅(右二)在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一名学生家中家访,为她时刻牵挂的学生送去关爱。记者 陈欣波 摄/新华社

  不论是上述家访乱象,还是时下家长们对家访形式陈旧的质疑,都很容易传递一种认知:家访不该是这样。但真正的问题藏在下一层——家访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

  有教育学者发现,教师为家访付出的劳动时间、出行费用等,往往无法量化纳入考评,不能激励教师积极家访。而日常的行课、教研、学生管理等工作也不可能为偶发性的家访让位,教师群体不得不选择开学前或期末后集中家访。家访“运动化”,无法助力常态化的家校联络。

  同时,在开展主体上,许多学校往往机械沿用班主任负责制,让班主任承担家访指标与学生档案建立工作。班主任“压力山大”之余,科任老师以及专职心理教师等多方教育主体也很难参与到家访中,削减了家访工作的立体性、全面性。

  家访固然有用,但现实难题是家访难以广泛而有效地开展。很多地方开展家访止于提倡,根源在于“唯成绩论”的功利化教育思路,在于只重教书,忽略育人。

  一些学校认为搞好成绩就行,对家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简单部署,任由老师自己想办法交差,或草率组织家长会以及线上家访,凑数完成上级指标。无法像抓课堂教学质量一样将家访制度化,对家访的内容、流程、评价、监管等都缺乏刚性要求,家访因而乱象百出。

  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京师实验学校融媒体中心主任黎珣对重庆瞭望表示,家访受到反感,根源不在家访本身,而在于家校关系缺乏互通、互信。虽然近几年家校共育的理念被反复提起,但教育者的职业倦怠、躺平心理,家长的“甩锅”心态等,都会使得家校关系不升温反降温,导致家访这样的教育实践难以开展。

  而教育智慧的缺乏,也进一步加剧了问题。如,许多家长对家访侵扰隐私反感较多,暴露出一些家访过于程式化、任务化,丢失了育人初衷,给结构特殊、敏感的家庭带来困扰,拉低了相关家长和学生的信任。

  比如,可结合学龄学段特点,对幼小衔接、小初过渡的家庭重点家访,帮助孩子找到前行方向;又如,当下教育提倡“五育并举”,许多学校都在开展特色教学,家访也不能因循守旧,要开拓多元形式,丰富家访内容,针对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等开展针对性家访。

  当然,家访永远要向着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而去。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家访依然承担着失学儿童控辍保学、留守儿童心灵抚育、问题儿童教育转化等功能。需要通过合理规划与制度保障,常态化细致化开展。

  家访能在集体化的学校教育之外,给老师与学生一对一、心连心的机会,许多原本的不可能,因为家访带来的教育契机,将变成可能。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数年来坚持翻山越岭实地家访,仅2008年到2022年,就总计家访超过1600户家庭,许多学生就这样一个个被她访进学校来,又一个个考出大山去。这样的家访,改变了一批人,打动着无数人。

  也有不少老师在家访中看到了教育的另一面。有老师写到,在班级里我是主人,到家里我成了学生的客人,学生展现出有责任心的另一面;也有老师表示,一些学生状态不佳,家访后才发现,是学生家长情绪“丧”产生“踢猫效应”,影响了孩子。

  站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家访这样的教育工具,实现教育资源的普惠与下沉,化“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升教育改革的质效?

  半径要大,要扩大家访的主题,开展教育政策、家庭沟通、社会参与等度家访,促进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打造“1+1+1>3”的教育成果;主体要多,有地方邀请家长参与家访,在家庭与家庭的互动中寻找学生发展的共性问题,值得借鉴;方式要灵,除了针对问题的“速访”,也要开展阶段性的“遍访”和对特殊学生的“常访”,确保学生成长,教育到场。

  教育的蓝图固然需要宏观规划,但具体的教育成效,还是在于老师和学生的微观互动。家访需要真访,教育需要真心。

标签:宜昌租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评论